
當小傑這位國三的學生被帶來心理師這兒時,他的拔毛症狀看起相當嚴重,戴著帽子把自己壓得低低的,似乎希望從這世界的注視之中離開,但事實上,他渴望著父親的關注,但無奈卻用錯了方法,父親仍然晚歸,仍然無視自己的困擾。
孩子問題來自於家庭
雖然母親很想將小傑這拔毛症狀歸因於國三的課業壓力,但事實上遇到考試時變嚴重的症狀源自於孩子對家庭關係的不安 。小傑在心理師的諮商過程中,當著墨於母親擔心的成績上時,他只是嗯嗯的應付著,只有提及父母親時,低沈的聲音才會突然暴怒,覺得母親太煩人(太保護),覺得父親沒功能(太疏離),覺得這世界太無聊了,”結婚就是這樣嗎,兩個人又不講話,幹嘛住在一起呢….幹嘛生我嘛…”。在一次這樣的想法突現時偶然自己的手拔下了頭髮,覺得這感覺不錯,蠻有放鬆的感覺,拔毛的行為就這麼不知不覺的延續下來了。
孩子是家庭中最忠誠的成員 ,兩個眼睛沒看著外在的花花世界,卻盯著這家庭的流轉,父親的晚歸,母親的無奈,國三應該開始以同學、以課業為主的生活,他還忍不住想以自己的力量守護著這個他覺得無聊的家。在他母親的央求下,父親偶爾會關注一下小傑的課業、症狀,雖然父親常是生氣、不耐的面對小傑,但小傑卻認為”這樣才多少像個一家之主,不然他以為小孩都會自然長大嗎”。但在這小家庭的舞台上,這三個人卻不知的每天一直在重覆這個互為因果的劇碼,這時真的需要外來的力量來看清這相互傷害的因果。
正視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是這個小家庭的縮影 ,父親不應漠視,母親也不需外歸因,拔毛的症狀不是單純的孩子要改變,而是整個家庭都需要改變。在一場家庭會談中,同理母親的辛苦及孤單無助,但不因此而去責備父親,每個人身在這個家中都有他的辛苦,父親不知怎麼面對與妻子的溝通問題、或孩子的不受其控制的無力感,而孩子很明顯無法承擔整個家庭的失衡,只是成人們有他們可以抒發無奈的方式,而孩子只能以拔毛行為來抒發內心無法言語的壓力。心理師試圖讓這個小家庭共同正視孩子的問題是這家庭所有人都要共同面對,不是在內心相互責怪對方不負起責任。孩子可以說,可以表達;大人們要學習聽,聽夫妻彼此的苦,聽孩子症狀背後內心的吶喊。
父母關係是家庭關係的核心
其實要孩子成熟、獨立又不讓父母親擔心的教養方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父母關係穩定愉快 。當父母親的關係是成熟穩定,孩子不需拉緊緊拴在身邊,他們自然喜歡跟著父母親活動,跟著讓自己安心的人走,這種身教重於言教的方法在告訴孩子:我們(父母)很好,而且會一直很好,所以不需要擔心會少了誰。孩子對家庭、對父母有了安全感,自然在各方的發展就會很順利,自然不需父母緊迫盯人的擔心太多了。
小傑的這個案,更讓我們相信,父母親的關係對於孩子的身心靈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性,如果有一天小傑的父母可以更了解這一層,回到當初相戀、結婚、生小傑時的承諾,也許小傑也可以發展出他自己的穩定的世界,不需再擔心這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