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吵在一起:親子間的另一種對話
黃暐超心理師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EAP專案經理&心理師

Jasper一邊倒咖啡,一邊嘆氣:「昨天真是把我氣壞了!我兒子拿著模擬考成績給我看,分數不理想就算了,我提醒他要準備學測、少玩遊戲,他竟然直接把成績單甩到我面前,當下我氣得差點腦充血。」Mary放下手中的馬克杯,附和道:「我懂,那種心情真的很容易爆掉。我女兒上週段考也考得不理想,我忍不住對她說:『你都不讀書,只顧著玩遊戲,怎麼可能考好?』結果她只回我一個大白眼,我當場更火大,然後……」Jasper皺著眉,低聲說:「對啊,其實我們也只是希望他們好。但每次一談,最後不是吵得不可開交,就是冷戰收場。唉,難道是我的問題嗎?有時候我真的懷疑,是不是我把關係搞砸了。」像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個有孩子的家庭都可能上演。父母心裡想著「我都是為你好」,但孩子卻感受不到愛,於是摩擦一再發生,最後不歡而散,關係也漸漸拉遠。其實,每一次的親子衝突,都是一次重新理解彼此的機會。以下提供幾點建議,大家不妨試試看:
(1) 先冷靜,再談事:
衝突升溫時,無論父母還是孩子,都容易因憤怒或挫折而說出傷人的話。與其硬碰硬,不如先「暫停」一下,讓彼此有空間冷靜,這不是消極逃避,而是一種策略性的選擇──先穩住情緒,才能有理性的對話。父母可以先調節自己情緒,再幫助孩子平復,例如告訴孩子:「我們都先冷靜,我們再聊。」等到雙方情緒穩定後,再回頭處理事情,效果往往更好,記住,最好不要讓情緒影響關係,衝突後的和解或道歉,能避免讓關係僵住。
(2) 專注聆聽,用心理解:
很多時候,衝突發生並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因為彼此沒有真正被聽見。父母可以練習「專注聆聽」──放下手邊的事,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話上,不急著打斷或給建議。透過眼神、點頭等小動作,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注。聽完後,可以用自己的話重述一次,並嘗試表達對孩子的感受與需要的理解,例如:「我看到你很生氣」或「原來你是這樣想的」。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就比較願意打開心門,親子間的隔閡也會慢慢消失。
(3) 換句話說,更好溝通:
責備與批評只會讓孩子更有防備心。父母不妨改用「我訊息」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例如說:「當我看到你今天下午玩了三個小時的遊戲,我感到很擔心,因為我重視你的時間安排,你願意跟我討論一下,我們如何安排遊戲和讀書的時間,讓兩者可以兼顧嗎?」,比起「你怎麼又在玩遊戲!」更容易被接受;另一個小技巧是「肯定式提問」,帶著好奇與理解去詢問,而不是質問。像是:「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你願意跟我分享嗎?」這樣的問法能降低衝突感,讓孩子更願意表達,與其急著要求答案,不如先營造出一個可以好好對話的氛圍。
(4) 關係是彼此互動而來:
經營關係不只是孩子的責任,父母也需要主動跨出第一步:當父母願意調整自己的方式,孩子往往會跟著改變,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方案,而不是單方面給指令,能讓孩子感受到尊重,也培養他對問題的責任感。例如,一起討論「以後考試前,我們怎麼安排時間比較好?」這樣的合作模式,不只幫助解決眼前的問題,更能建立長遠的互信。別忘了,關係的經營需要時間,每一次小小的正向互動,都是向前的進展。
如果您在親子關係中遇到其他難題,或感到身心俱疲,歡迎來電 0800-299-988,我們有線上的心理師可以與您一同討論,陪伴您找到更適合的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