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知多少

情感與關係

為教子方程式解碼
李維榕博士/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
她其實並沒有在兒子面前埋怨過自己的丈夫,
只是她內心的不安及焦慮,兒子都接收過來,
成為他那不停地活躍,以及自然而然地對父親的種種攻擊。
 
這男孩只有九歲,長得眉目清秀,眼睛溜來溜去,但是母親把他介紹給我時,他理也不理地,轉身便跑掉。
母親說:快來叫聲李老師。
他人已走到房子的另一角,老遠地叫道:你老死!
母親說:不得無禮,快過來。
男孩在遠處的椅子坐下。說:我就坐在這裡。
母親:你乖,先過來,等下我陪你去買禮物。
男孩:現在就去,我不喜歡來這裡,悶死人了。
母親與男孩周旋了大半天,十分耐性地向他解釋,仍然無法讓男孩就範。最後,她生氣了,走過去把男孩揪起,用力把他拉過來。男孩大叫大跳,掙脫了母親的制爪;母親也不讓步,母子二人就這樣你追我逐地糾纏不清起來。
糾纏不清,是個十分有視覺性的形容詞,用來描畫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家庭關係,尤其叫絕。家庭治療雖然源自於美國,但是英文字裡,我就找不到比這個更貼切的辭彙。
糾纏不清,同時寓意著這不是一個人的問題。一個人是很難與自己糾纏起來的,必須起碼有多一雙手、一對腳,才會陰陽差錯,彼此卡著。
像這個小男孩,人人都說他過度活躍。小時是個哭哭啼啼的嬰兒,長大了是個吵吵嚷嚷的男孩,誰也別想在他身上獲得安寧。七歲便開始見精神科醫生。
但是如果留心他的一舉一動,就不難發覺那完全是久經訓練而培養出來專門針對母親而設的精密行為。他的每個反應都與母親的行動扣得一絲不亂,此起彼落。
一連串的互動、一連串的追逐,結果是母親的一連串慘敗。
父親就坐在一旁,一動也不動,眼睛只往前看。我問他說:你認為你妻子這樣可以管得來孩子嗎?
他冷冷地說:她棒,讓她管去。
聲音被兒子的叫嚷淹沒,但是我仍聽得出那隱藏著的一絲恨意。
由孩子的不受管教到母親的鍥而不捨,再轉移到丈夫對妻子的冷眼旁觀;由一個人的行為,引至兩人的互動,再伸展至三人的僵局,這是管教孩子的最常見的一種家庭形式。我見過很多被列入失控的兒童,就是這樣莫名其妙地成為精神病患者,只有靠藥物來維持。
記得若干年前隨著老師Minuchin到紐約北面一間兒童醫院訪問,見到一個九歲的男孩,Minuchin問他說:你為什麼住院?
那男孩答道:因為我媽管不了我。
Minuchin好奇地再問:那為什麼是你住院,而不是你媽住院?
那當然是一個奇怪的問題。究竟誰人要住院,或者是換一個問法,究竟誰人更需要協助?
孩子向母親撒野,其實是最正常的行為,關鍵在母親的定力。我自己很小的時候,有一次與母親出門,在玩具店看上一個上鏈後會爬行的娃娃,鬧著要買。
但是母親就是不肯依我。我哭著不肯走,也是大叫大跳,拉著母親糾纏;母親卻不理我,大步向前走。我到現在還記得當時的失望、忿怒,及不見了母親的惶恐,千方百計去反抗這個不能接受的事實。最後,卻還是無可奈何地乖乖追上那其實在遠處等著我的母親。
也許,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就是學會無論你鬧得多凶,大人自有應付良法。
而很多失控的孩子,學到的課程卻是剛剛相反,他們知道只要鬧得夠凶夠持久,母親就會宣布投降。
其實,孩子不講理時,很多母親都知道要走開一旁,不予理會。偏偏有些過於用心良苦的母親,在孩子不講理時,堅持與孩子講理,認為這是親子之道,要孩子心甘情願地服從。這些觸礁的母親,大多過於重視孩子,全部心意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一舉一動離不開她們的眼,孩子也自然地全部專注放在母親的一舉一動。糾纏不清,反映的也就是二人過於接近,缺乏彼此應有的空間;只有對方,而自我意識不足。
有趣的是,很多父親都明白這個問題,只是他們冷眼旁觀,懶得參與。又或者他們曾經參與,可是他們的辦法並不為妻子接受。更糟的是,他們有時實在看不過眼,忍不住對孩子動粗,被妻子與孩子都認作惡人,不得翻身,落得空有虛名,其實一點殺傷力也沒有。就像前面提及的那位丈夫,妻子一方面希望他幫助自己處理孩子,一方面又寧願他別插手,怕他把事情弄得更糟。
結果是母子愈更黏纏,父親就愈更處於局外,成為門外客,無計可施。這些問題,大多反映著夫妻之間存在的矛盾。
來到上海,見到的也是一個被判為過度活躍的十歲男孩,他不斷地與父親作對,雖然吃了多種藥物,仍是精力充沛。他說自己鍛鍊出金睛火眼,就是用來監視父親的行動。
父親努力拉攏兒子,認為兒子對自己的敵意,全是受母親的影響。後來才知道,妻子在懷孕時,感覺丈夫對自己不忠,她對丈夫的怨恨,一藏就是十年;十年來,她都是與兒子同床,與兒子談心。她其實並沒有在兒子面前埋怨過自己的丈夫,只是她內心的不安及焦慮,兒子都接收過來,成為他那不停地活躍,以及自然而然地對父親的種種攻擊。
治療師對男人說,你要接近兒子,就必須要設法排解你與妻子之間的結,否則,無論你怎樣努力,孩子都不會接受你。
那男人才恍然大悟說,我一直以為這只是我與孩子之間的誤會,因此千方百計去親近他,原來這是三個人的關係。
很多父親不知道,兒子是母親的忠實衛士,丈夫保護不了妻子,別想兒子會讓你的日子過得安寧。
孩子的最大心願,就是父母親的關係良好,他們會特意把父母的手連在一起。如果長期活在父母的矛盾中,他們就會因為發揮不了孩子天生對家庭的保護作用,而產生各種基於長期處於鐵三角狀態的種種問題,失控或過度活躍,只是其中常見的幾種而已。
可悲的是,這些兒童往往被當作精神病患者處理,其實他們只是反映家庭生病了的一面鏡子。
要挽救孩子,就得讓愛孩子的父母瞭解他們必須站在同一陣線,讓孩子返回他們的實在年齡,做十歲孩子應做的事。否則像那個完全不聽母親管教的男孩,因為長年與母親作伴,熟知母親的心事,誤以為自己與母親是平輩,當然就不會接受母親的管促。加上母親在他最不講理時仍然處處講理,只會讓孩子更失控。
在這種情況下,父親那保持距離不多言語的處理辦法往往更為有用,可惜不和睦的夫妻總是低估對方的效能,結果只會挫對方的銳氣,把孩子坐大。
上述這些例子都是集中在男孩,其實女孩也有失控的情況,而且因為口舌比男孩伶俐,有時更是舌劍唇槍,讓人更難招架。只是行為問題仍是男孩居多,女孩反而更多是情緒向內而發展成身心症。
結論是有很多過分活躍症,都是孩子對父母矛盾的反應,這股矛盾不一定是高溫度的,隱性的矛盾有時更具殺傷力。要知道孩子的行為是否屬於上述一類,做一個簡單的家庭評估就可以明白。只可惜業界有很多測量兒童各種狀態的工具,就是缺乏有分量的家庭評估,讓我們瞭解孩子與父母在關係上的牽連,有人甚至會認為這種觀念是否怪罪父母,把問題移轉到他們身上?
其實,明智的父母都想知道,孩子的心結究竟結在哪裡?知道的話總比莫名其妙為佳,如果孩子的問題真的是反映了自己的婚姻,那麼起碼我們知道自己有個忠心耿耿的孩子,而不是一個行為失控的年幼精神病人。這種瞭解對孩子是一件好事,因為不單不必只靠藥物解決問題,同時讓夫婦也可以趁機為自己的婚姻打氣。
但願天下所有焦慮的父母,都找到一個新的空間和角度,一個不一樣的教子方程式。
 
 
(文轉載自《張老師月刊》第377期,20095月號)
 
關鍵字:家族治療、親子關係
 
李維榕博士

現任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美國紐約「米紐慶家庭中心」(Minuchin Center for the Family)督導、具美國婚姻家庭治療學會(AAMF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會員及督導資格。多年來在歐、美、中、港、台、新加坡等地示範教授家族治療並提供督導。她對於和華人家庭工作經驗豐富,也致力相關的研究多年。在一本重要的家族治療教科書中(Family Therapy: Concepts & Methods),作者Michael Nichols列舉她為目前「結構取向家族治療」的主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