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知多少

情感與關係

隱形男人
李維榕博士/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
家庭關係,是藤連瓜,
瓜連藤地糾纏不清,
本身就是一個迷宮。
 
 
        這個十歲的小男孩,不肯上課,考試零鴨蛋,甚至不想做人。好好的一個孩子,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男孩的母親說,她曾經以各種方法與男孩溝通,連老師、學校的輔導員,也是千方百計地接近男孩而不得其解。人人都說,怎樣才可以打開男孩的心鎖?
        有趣的是,答案其實並不在男孩本身,他自己也是毫無頭緒。因為孩子是一面鏡子,他的行為往往是反映著他四周的人與物。
        這一面鏡子究竟是反映著什麼東西,就需要從他的家庭開始。
        孩子爸爸、媽媽與奶奶都來了,看似很平常的一個家庭,媽媽與奶奶都極為關心男孩,每人都以孩子為中心。
        但是很快就發覺,奶奶與媽媽是面和心不合。同住一個屋子裡,兩代女性的矛盾是那樣微妙地呈現出來,奶奶放在浴室裡的毛巾,媽媽非把它扔開不可,媽媽布置得宜的廳堂,奶奶總是一椅一桌重新安排。奶奶認為孫兒缺乏營養,大魚大肉地天天為他張羅,媽媽卻怕兒子變成胖子,對他的飲食嚴加管制。
        談起彼此的衝突,媽媽便淚流滿面,奶奶卻別過面去。爸爸坐在一旁,一直沒有什麼表示,只是在緊要關頭,他的手機就會響起,讓他更加可以置身事外。
        孩子坐在一旁,不停地觀察著家人的舉動,也許他有點疑惑,為什麼這個治療師沒有如他所料的,把重點放在他身上,反而是關心他家裡發生的事情。
        在他完全投入母親與奶奶的互動時,我突然問他:十歲的孩子應該是個很活潑的年齡,與同學一起蹦蹦跳跳的時候,你為什麼不願上學?
        他想也不想便回答:因為我的家人對我比上學更為重要!
        我說:我明白你說什麼,但是我不知道你的家人是否明白,你能更清楚地告訴他們嗎?
        男孩說:好像家中有兩個baby,嚷著要吃奶,但是我不知道奶瓶要給誰好,因為給了誰,誰就會不高興。總是有人會不開心。誰輸了,只會重新再鬧。
        男孩的一番話,對在坐的人是當頭棒喝。很多人不知道,對一個孩子來說,家人真的比學校更為重要。家人不得安寧,孩子也很難安寧。
        孩子的話,也同時是一面照妖鏡,讓家裡人帶來慚愧。
        我趁機推加一把,對孩子說:你知道嗎,我覺得你比你父親更努力。
        我問父親:你知道我為什麼這麼說嗎?
        父親真的點頭,說:因為我逃避嘛!
        他繼續說:因為我逃避,所以孩子便成為母親與妻子的磨心,我們其實並不願如此,但是還是發生了。
        男人說,他在公司,面對五百名員工也毫無所懼,就是面對不了家中兩代不和的女人。
         怎樣處理母親和妻子的矛盾,是自古以來一個對男性最大的考驗,男人們最喜歡說: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那是最窩囊的說法。其實,婆媳之爭,大部分是夫妻問題。母親永遠認為兒子是自己的,妻子卻需要丈夫有個立場。男人處在這種微妙的三角關係,愈不能表態,兩個女人就愈不肯罷休,結果只苦了孩子。
 
        男孩聽到父親的表白,向父親說:爸爸,我想給你一個選擇問題:如果我被媽媽與奶奶拉住,不能動彈,你會:一、趕快來救我;二、走開不理;三、叫我們不要煩你。三個答案,你會選哪一個?
        男孩說得興起,走過去讓母親與奶奶各拉著他一隻手,期待父親表態。
        父親雖然說得漂亮,但對兒子的挑戰並無行動。兒子向父親招手說:你快來!
        當猶疑的父親向兒子走去時,男孩把自己的雙手,從母親及奶奶的手中騰出,跟著把父親的雙手交給她們,讓她們握著。然後哈哈拍掌,對父親說:你應該來救我,那我就自由了!
        男人被妻子與母親拉著,三個人都悻悻然看著孩子不知所措。孩子玩得高興,又給父親找試題。
        他說:爸爸,爸爸,如果媽媽和我一起掉進水裡,你會先救誰?
        父親不語,用手指指兒子。
       男孩卻驚訝地說:怎麼不是先救媽媽?
        天下所有以孩子為重心的父親,怎樣也無法瞭解兒子怎麼如此不領情,他們不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孩子與母親是一體的,救不了母親,也不可能救得兒子。
        男人這才明白,不單自己是活在母親與妻子的磨心中,連兒子也是他與妻子之間的夾心人。妻子覺得他心中只有母親,他又何嘗不是覺得兒子與母親過於貼心,曾經三番兩次地埋怨妻子不應如此寵愛兒子。但是他愈怪責妻子,兒子就更加離不開母親。他也嘗試千方百計地把兒子爭取過來,可是兒子就是不肯信任他。男人表面強硬,擺出一派大男人的尊嚴,骨子裡卻是不堪一擊,兒子稍有表示,他便全無招架。妻子看見男人一時硬一時軟,心中十分不是味道,她也不知道,這只是男人想走入自己的家庭卻又不得其門而入的正常反應。
        這一家四口的故事,其實也是近代男人的故事。很多男性,都是與母親十分貼心的環境下成長的,而母親的心,偏偏又是長期覺得缺乏丈夫的關懷;孩子承受著母親長年的落寞與孤單,即使長大成家,也很難把母親放下。
        這也是個近代女人的故事。女性接受新時代的價值觀,對婚姻及家庭的質素自然有所期待,要求有個站在自己一方的丈夫,而不是嫁入夫家,成為婆婆的忠僕。
        究竟誰是一個家庭的樑柱,是上一代的長輩?還是家中的夫婦?誰是這個家庭的CEO?是個十分複雜的問題。答案也會因人因事因文化背景而定。
        但是無論如何,一個家庭如果不知由誰主持大局,就會像一間沒有主管的公司一樣,陷於一片混亂。而家庭關係,偏偏又是藤連瓜、瓜連藤地糾纏不清,本身就是一個迷宮。
        好在這座迷宮都是大同小異的結構,只是以不同形色出現而已。
        奇怪的是,無論這個時代男女有多平等,但是在處理婆媳問題,我們始終對男人有所要求。例如上述家庭的丈夫,在同時被母親及妻子拉著時,最苦惱的是雙方都對他有所期待。他必須要有自己的立場,總不能像兒子一樣,看哪個baby哭了就給她餵奶。
        能夠讓妻子與母親都同時滿意的男人,不單要懂得一點孫子兵法,還要有一些數學頭腦。例如,如果你誰也不幫,那麼就誰也不會對你滿意;如果你站在一方說話,至少有50%的人對你滿意,所以有立場是勝數。我看過最精明的男人,就是在母親面前為妻子說句好話,老媽子當時也許生氣,但是母親畢竟是母親,沒有隔夜仇。妻子卻不一樣,她心中受用,自然也會減少對婆婆的敵意,畢竟妻子最需要的是丈夫的支持和諒解而已。
        其實對孩子也是一樣,父親想接近兒子,就必須接近妻子。就像那十歲孩子對他爸爸所言:你必須要先救媽媽,把救生圈給她,那麼我就會跟著她一起獲救了。
        道理其實很簡單,很多男人都說清官難審家務事,問題就出在一個「審」字,沒有人叫你去審,審是一種批判,一種置身事外。
        長久置身事外,會讓你變得有家歸不得。
        也許你會問,我為什麼總是針對著男人,而不說女人?可能是我看了太多對婚姻失望的女人,習慣了只靠孩子而不需要丈夫。我也見過很多被妻兒拒於門外的男人,無論怎樣努力,都入不了他們的陣線。就像這個故事的男主角,其實是個愛家的男人,只是習慣了置身事外,結果連兒子都與他對抗。
        我想,男人想享有天倫之樂,就必須讓自己在家中不再是隱形。
 
 
(文轉載自《張老師月刊》第375期,20093月號)
 
關鍵字:家族治療、婆媳問題、親子關係
 
李維榕博士
現任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美國紐約「米紐慶家庭中心」(Minuchin Center for the Family)督導、具美國婚姻家庭治療學會(AAMF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會員及督導資格。多年來在歐、美、中、港、台、新加坡等地示範教授家族治療並提供督導。她對於和華人家庭工作經驗豐富,也致力相關的研究多年。在一本重要的家族治療教科書中(Family Therapy: Concepts & Methods),作者Michael Nichols列舉她為目前「結構取向家族治療」的主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