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知多少

壓力與情緒

談生活及職場的適應不良
林宏川醫師
六十歲的男子因經濟不景氣遭裁員,擔負家庭經濟重責卻找不到新工作之際,出現全身無力,食慾差,失眠,提不起勁的身體症狀,如此身體不適似乎更驗證他無法工作……
 

這陣子政經體制的不安定感,瀰漫不景氣的氣息,社會集體焦慮不安,均會影響到個人的生活面,多人面臨生存的受威脅,失業、投資失利、財務損失等,這重大突發性的生活事件,也會惡化個人原本就有的生活情境壓力,如此而有身心不適求醫的患者也增多。

六十歲的男子因經濟不景氣遭裁員,擔負家庭經濟重責卻找不到新工作之際,出現全身無力,食慾差,失眠,提不起勁的身體症狀,如此身體不適似乎更驗證他無法工作,經治療兩個月後改善。

四十二歲男子,因長期慢性失眠而就醫,探究原因始自三年前生意投資失敗,之後雖已另找工作從事業務推銷工作,但囿於本身性格無法放得開,影響業績,同時個性與原本相較,已顯較退縮,不喜言語,雖亦可繼續工作,但與往日相比,旁人亦看得出整個人變了,無活力,缺乏進取心和創造力,這是長期適應不良的困難。

另卅五歲的年輕男子,擔任新職重要幹部數個月之後,開始有胸口緊縮、頭暈及心悸症狀,整個人有過多的情緒負荷,覺快撐不住了,看病身體檢查及實驗室檢查顯示正常,經短期的藥物治療合併幾次的個別心理治療,症狀才好轉。

十七歲的高中女生,原本學業成績良好,在父母離異之後的兩年來,學業成績逐漸大幅滑落,不想唸書,產生拒學,併有憂鬱情緒,自認為是憂鬱症而由媽媽陪同就醫,經一次家庭會談的療程之後,症狀明顯改善,開始上學,這是慢性長期的適應障礙。

以上的案例均是生活中產生了大變動,靠著自己調適一段時間仍無法改善,才會就醫。人生總會遇到不如意事,大多數人皆可自我調適良好,僅有少部份人反應強度特大,卻影響原來正常生活功能,我們才說這有了的適應上的障礙。

適應障礙症通常是在事件發生後的一個月內開始出現症狀,即使壓力事件持續存在,患者應會逐漸適應而症狀消除,一般而言病程不會超過六個月。它的臨床表現,是多樣化,主要以情緒方面的障礙為主,如焦慮、緊張、煩躁、多慮、心情低落、忿怒為主,也可以是工作表現失利或是課業退步來表現,或是身體諸多部位的不適,在兒童或青少年期則會有較多行為上的改變,像是逃學、曠課、拒學、行為乖張。

同樣是面對類似的壓力,為何每個人有不同的反應和差異?雖然尚無法研究透徹,卻已考驗著個人內心原本的人格強度與彈性,並檢驗著內心潛在不安的程度。

雖然社區人口中因心理適應困難造成諸多身體不舒服者,有百分之八至十四的比率,一來與其它的精神疾患比起來,算是較輕微的病症;二來諱疾忌醫的不在少數,是比較少求醫。

        若自知有了重大的生活變動或壓力,時常煩惱過度卻無法停歇,產生整天持續性的焦慮、煩躁、憂愁、心情不佳、身體不適、失眠等問題,影響了原來生活的品質,在自我調適以及親朋好友的支持勸慰下,仍舊無法恢復,便得考慮精神醫療或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協助。

        在治療上,要協助患者在面對事件的衝擊能有更好的心理調適,多察覺出自身的情緒,讓情緒穩定,重新建立內在安定力量,提昇對自己有好的價值感,恢復對生活的信心;協助原有好的支持系統繼續給患者適當的幫助;藥物治療只要針對症狀短期治療即可。

        此症若得到充份的治療與輔導,就可痊癒,若缺乏適當的處理,則可能演變成為慢性適應障礙症,長期陷於窠臼之中,影響日後的生活品質。

(2001年6月刊載於聯合報醫藥生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