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知多少

情感與關係

新親子關係 2009向前走
口述/王浩威(精神科醫師)採訪/蘇甦
        父母往往基於「愛」,而給了子女過多的規範和期待,他們反而忽略了子女也是一個有思想和自我需要的個體。
        許多努力付出的家長,會因為子女沒有好的表現,而不斷地自責自問:我到底是哪裡做得不夠?還是我真有哪裡做錯了?難道「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不應該嗎?
        在少子化的時代,很多父母將唯一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時,其實建立「新親子觀念」可能是現代父母應該要重新學習的目標!
 
<丟掉舊想法>追求完美看不到孩子本質
        在台灣看到的大部分家庭,父母對子女永遠都不會放心的,也就是父母會一直想掌握、控制子女,尤其是很多媽媽都會哭訴,孩子是她一吋一吋拉拔長大的,他怎麼可以有這樣的行為?怎麼可以這樣對待她?
        而這種情形不但沒有隨著教育或社會的改變而消失,反而因為小家庭(核心家庭)的增多而顯得更為普遍,因為小家庭中的子女,多數注定將成為父母唯一關注的目標及指望,也就是父母往往基於「愛」,而給了子女過多的規範和期待,他們反而忽略了子女也是一個有思想和自我需要的個體。
        甚至許多父母都把「完美」當成是一種理想,甚至願意花費無限的精力、時間和金錢,來盡可能地達到完美的標準,然而真正的「完美」其實是不可能存在的,就像是一個絕色美女,她也可能會有一些不好的小動作或生活習慣。如果放到親子關係中來講,那許多父母愛的只是他們「心中」那個理想的完美孩子,而忽略了子女本身渾然天成的生命狀態,當然就更談不到欣賞了。
        曾有一名患者的父親是高階經理人,由於他的家境富裕,所以從小就被送到貴族學校讀書,其實這個孩子擁有和他爸爸同樣優秀的基因和資質,可是因為他們班上全都是一些和他有類似背景的孩子,所以他的聰明資質不但沒被看到,反而是他好動、愛講話的個性常被老師糾正,久而久之終於使得這個原本不錯的孩子,反而變成極度缺乏自信心。
 
<接受新觀念>家庭有生命週期要懂放手
        在家族治療中有一個相當重要的理論依據:家庭的生命週期。
        其實家庭和個人一樣,也是有生命週期的。像是兩個人從相識到戀愛,就像是懷孕一樣;而結婚(家庭的誕生)就類似嬰兒的誕生;隨著孩子漸漸從幼兒長大到成人,也就意味著這個家庭在漸漸老去;最後當子女因為獨立或成家而搬出去住,加上夫妻又有一人先行往生,就象徵那個原生家庭趨向於死亡。
        因此對於所謂的親子關係而言,家族治療常把它稱做「火箭發射器」,也就是孩子成長到足夠成熟時,應該就會像火箭發射器脫離主體而發射出去,所以新世代的父母或許應該有這樣的觀念:第一,即使身為一家人,雖然有相當親密的關係,但也應該尊重彼此都是一個主體;第二,父母就算對子女有再多的擔心或掛念,但對他們的「單飛」,還是應該抱持著祝福的心態。
       可惜這種觀念對父母來說幾乎是很難被接受的,因為小家庭或單親家庭,的確會使父母更為缺乏安全感,因為他們會擔心孩子如果書讀不好、沒有出息,將來要怎麼在社會立足、發展,這當然也影響到父母老來無法依靠子女,只是,不管父母的本意是出於愛,我們仍然建議家庭成員彼此間的界線還是要有的。
 
<教養SOS>經驗投射 管教出問題
        我常在深夜接到年輕人無助的「求救電話」,可見青少年有許多苦惱是不敢向家人吐露的,由此也可以顯現,在青少年心理問題的診療中,採取家族治療真的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大部分的父母或許一來是害怕受到指責,他們覺得自己在照顧子女方面已經很努力了;二來他們會認為,既然把孩子交給醫師了,醫師就應該負責把他治好啊!
       其實很多青少年的管教問題,都是源自父母本身過去經驗的投射。譬如像是單親家庭的父親或母親,也許當年他們是在一種毫無準備的狀況下,而突然變成了單親爸媽,因此他們會對家庭一直存在著一種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投射在子女身上,就可能是對孩子過於嚴格,會想永遠保護著孩子。
        總之,父母過去的成長經驗,是很可能成為他們日後經營家庭的哲學,所以我們很希望父母能夠了解,透過家族治療,對患者的父母做進一步的追蹤,其實才能真正找到病因,從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新新家長手冊>
如果是為孩子好,希望他們健全的成長,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不要做讓孩子挫折的父母。
2.不要把孩子留在讓他們充滿挫折的環境裡。
3.讓他們的環境有適當的挑戰。
4.如果孩子挑戰失敗,父母可以誇讚他的努力。

(本文轉載自2009.2.10.自由時報家庭親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