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晚睡前明明心情還很好,但是今天一早張開眼睛,想到上班,整個心情卻瞬間變成灰色的……
公司的王經理明明收入破百萬,團隊績效也是第一,公司又器重他,最近卻常說他想休長假,去作國際義工,且常常說他覺得工作沒有意義,不知道人生的目標……
剛休完長假的白小姐,工作的熱情只持續了兩天,第三天又開始想休假了……
***
這些人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而我也是,明明身體健康檢查的結果,都沒事,卻常常容易疲累。難道我有工作倦怠症嗎?那要如何克服這種倦怠,讓自己樂在工作中呢?
面對工作倦怠,我們常會停下腳步思考:我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應該是我有問題吧?都是我的錯嗎?種種的負向想法襲捲腦中、盤據心頭,接踵而來的更是沮喪的心情,因為心情沮喪,就更不想工作,這根本是一連串的惡性循環。
其實,工作倦怠常常來自於:我不知道未來的目標與大方向。面對虛無的未來,若能清楚知道自己的需求及期待,這樣在追尋目標的過程中,將會有一股熱情支撐著我們找回工作的動力,甚至面對挫折。
美國正向心理學專家Seligman教授撰寫的《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書中提到,傳統心理學的發展,焦點著重於各種負面情緒或心理問題,進而治療。然而,疾病的治療與負面情緒的減除,卻無法全然保證可為我們帶來快樂的生活與高度的幸福感。因此,Seligman教授提出正向心理學的概念,期許我們找出生命的意義,讓生活充滿著美好。
正向心理學家將工作區分為「職業(job)」、「事業(career)」、與「志業(calling)」三種不同的定位(洪蘭譯,2009)。職業是透過工作,可以換取金錢,以維持生計,因此如果可以找到更高的薪水與福利,很可能就會更換職業。事業 除追求金錢外,還包含更高的位階,或是更大的權勢。因此,升遷無望,或是無法再獲得更高的成就感時,可能就會選擇轉換跑道。正向心理學家認為,如果能夠在工作中投入熱情、為工作奉獻自己的心力,這過程中,所得到不只是薪水與升遷的機會,而是得到滿足的感覺,並讓生活更美好,就是所謂的志業 。面對志業,你將不容易感受到工作倦怠。
如何將現有的工作轉化成帶來個人滿足感的志業呢?Seligman教授對求職或就業中的人們,做了以下的建議〈洪蘭譯,2009〉:
(一)找出你個人的長處。
(二)選擇可以每天讓你使用到這些長處的工作。
(三)轉化你目前的工作,使你的長處更可以發揮出來。
如何消除工作倦怠,或許可參考Seligman提出建立樂觀解釋型態,其策略為:
(1)辨別出自己的悲觀想法。
(2)利用「ABCDE」模式駁斥悲觀的想法:
其中A(adversity)代表令人不愉快的事件,B(belief)代表個體腦中自動浮現的想法,C(consequence)代表這個想法所導致的後果,包括情緒性與行為性的後果,D(disputation)代表反駁,E(energization)則代表激勵,也就是個體可以成功反駁時所感到的心情。
Seligman建議有四種方法可以加強反駁力量,分別是提出證據、找出其他的可能性、簡化災難法,以及注意力轉移至改變未來等。Seligman更歸納正向情緒的相關研究,建議有以下三種策略可以增進個體的現在正向情緒:
(1)打破習慣化,增強愉悅的正向情緒。
(2)藉由細細品味,增強愉悅的正向情緒。
(3)找出並發展個人的長處以增加滿足感。
改善工作倦怠的方法,除了上述之外,還可以找朋友聊聊,學習他人的美好經驗,甚至與心理師做職涯或生涯諮商。很多人誤以為心理諮商都是因為生病,其實以正向心理學的觀點,「諮商」是讓你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藉由更認識自己,就更有機會發揮自身的優勢及潛能,讓「職業」與「事業」提升為「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