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 Title

工作有壓力嗎?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 周舒翎臨床心理師

 

 

 

 

 

小瑜最近每天上班時從起床開始就覺得呼吸急促,甚至有一次覺得快呼吸不過來了,幾乎要到辨公室坐下來後才能好一些。另外也發現,同事在跟自己說話時總想快點結束對話,快回去工作,對工作中的互動很?有耐心,但另一方面又會擔心這樣沒耐心會不會讓自己在辨公室的人際關係不佳。到了要下班時又會擔心還有什麼還?做完,晚上睡前也會莫名的擔心明天不知又有什麼工作任務會出現。

 

像小瑜這樣沒有嚴重的焦慮症狀,她擔心去了醫院反而會被醫師視為無病呻吟而打了回票的狀況,可能出現在許多人的上班生活中。每天可能疲倦、無奈的起床上班,工作效率不如自己預期的佳,脾氣有些不太穩定,腦袋似乎不怎麼清晰,工作及家庭的人際關係不怎理想,這時也許是該檢視一下你的生活或工作壓力是否讓你的身體及心理出了狀況。

 

壓力源→壓力反應→壓力症狀

 

當壓力出現,不論是自覺壓力好大,還是像小瑜這樣不知壓力在哪裡,身體會有啟動三項壓力反應來因應壓力的來臨,分別是生理、認知及情緒三面向的反應。(如附圖)

 

1.生理面向:每個人生理反應壓力的方式不同,可能會有:頭痛、頭暈、呼吸急促(像小瑜)、心血管問題、血壓高、腸胃消化道問題、肌肉酸痛、皮膚狀況不佳等狀況,這與自己平時的體質有關,如果本來呼吸道的狀況就較弱,則在壓力下,就更容易出現相關的壓力反應。

 

2.認知面向:會覺得思緒混亂、記憶力不佳、負面思考開始出現,可能會有一些災難化的思考,覺得自己好糟、未來沒有希望,或這工作、這世界真是糟透了。

 

3.情緒面向:壓力下常見的情緒可能會是焦慮、不安、憂鬱、無助、生氣。

當這三面向的壓力反應持續下去,可能就是壓力症狀了,這也就是去了醫院真的會被診斷是個疾病的時期了。壓力症狀在生理面向上,可能有人會演變為:(偏)頭痛、高血壓、逆食道胃炎,認知及情緒這兩者結合可能就會演變為: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了。

 

工作壓力怎麼辨?

 

壓力每天都有,壓力來了怎麼辨?首先由壓力來源開始掃除,如果明確知道壓力由何而來,那麼就是「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任何困擾不面對它就永遠不會解決,時間只會淡化它的存在,無法消滅,也許長時間的忽視壓力會演化成更大的壓力怪獸,有一天它反撲的力道會更強大。如果你像小瑜這般,每天不安的上班,但實在不太了解自己的壓力為何,這時與他人、長官或專家談談會更快澄清自己的盲點,找到自己的工作壓力為何。例如小瑜的症狀在醫院逛了一圈後,最後在心理師的相互努力下找到自己工作壓力來自於自己追求完美的特性,這已經讓她在人生許多歷程中反覆出現這樣的壓力症狀了。所以壓力可能來自於明確的外在工作環境,也可能來自於自己的個性特質。

 

如何因應壓力反應?

 

所謂壓力其實是內在資源自覺無法因應外在要求時才叫壓力,這時我們可以充實自己的資源,不論是本身的技巧能力還是外在人際資源。

 

1.內在資源:如果壓力反應較多是生理面向,那麼平時的保養就顯得重要,「均衡的飲食」是最基本的,別因壓力來了就有一餐沒一餐的,再多的咖啡因或提神飲料也無法替代真的營養。「充足的睡眠」,讓你修復勞累的身軀,如同小瑜找到有睡眠專長的心理師,不僅治療了失眠的困擾,也解決失眠背後的工作壓力因素。保養身體最重要的一點是「運動」,這是萬年不變的健康守則,運動可促進自律神經的調節,它不僅是儲備面對壓力的體力、培養抗壓力,也是保養情緒,維持正向情緒、正向想法很重要的動作。

平時保養足夠,在壓力關頭時,記得把自己的壓力反應緩和下來,學習一些放鬆方法在緊急關頭抒緩緊張反應,例如,腹式呼吸,深呼吸三分鐘,保證再說出來的話真的不太一樣了。

在認知面向,學習多元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會只有一個,找到替代想法,你就找到解脫壓力的鑰匙。

 

當負面情緒來時,記得「停、看、聽」,停下來感受一下情緒(哦,不安來了),看一下為何而來(我又在追求完美了),聽一下它想要做什麼(我希望我無得挑剔,我就安全了),那麼當你知道情緒的來由你還要它繼續嗎,放下情緒的束縛吧。

 

2.外在資源:記得如果自己一個腦袋真的想不出解決方法,那麼尋求外在資源有很多的腦袋跟你一起想,你就輕鬆多了。所以有支夠的人際支持是很重要的,人無法單獨活在這社會,學習找人說說內心的壓力,也學習幫別人一起想想都很重要,被別人在乎也可幫助別人都會讓自己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