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
學者指出壓力容易影響婚姻關係
現代社會的文明病大多離不了壓力這個主題,特別是工作生活與家庭生活的兼顧兩難,是大多數人的煩惱來源。近年台大教授曾指出許多婚姻離婚大多發生在前10年,因為家庭生活重大壓力的累積常常出現在這階段,也常是關係破裂的導因之一。離婚通常發生在人生高壓力生活階段中,當小孩陸續出生,正屬於家庭擴展期階段,生活壓力開始加大,如果家中有年長者,老年照顧壓力的家庭負荷就顯更重,因此家人與婚姻雙方的婚姻適應歷程更是不容易。
重要的是,婚姻雙方不管是雙薪家庭或核心家庭,當夫妻同時處於事業或育兒、老人照護工作的壓力階段,事業、家庭各方面及各個角色很難面面俱到,壓力來源多重,情緒與照顧支持系統不足,常常造成家庭關係緊張。據觀察,家庭擴展期、工作與家庭需求不平衡是造成高離婚率的原因之一。
壓力累積容易造成「慢性疲勞」、「身心症」或是「耗竭症候(burnout syndrome)群」
慢性疲勞徵兆通常是歷經了一段累積壓力期過程後,由其生理、情緒、及行為上冒出工作秏竭的徵兆。在生理上,常常感到「永無止盡的疲倦感」、「倦怠」、經常頭痛、腸胃不適、呼吸道問題、食欲衰退、體重改變、失眠、及發冷的症狀。一但經過醫療檢查,卻又沒有相關身體病理因素,因此這類身心症狀通常被稱為慢性疲勞,但也有可能是工作耗竭症候群。
至於身心症則是指明明身體不舒服,做了各項醫學檢查,卻找不出病因。常見的身心症狀包括幾大類:
1.頭痛、血壓高、眼睛疲勞、視力模糊、耳嗚、咽喉異物感
2.心悸、胸悶、胸痛、氣喘、過度換氣
3.腹痛、腹脹、消化性潰瘍、大腸激躁症
4.頻尿、過動性膀胱
5.頸痛、背痛、肌肉疼痛、手抖
6.癢症、慢性蕁痲疹
7.焦慮症、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
認識工作耗竭症候(burnout syndrome)群對關係的影響
此症狀表現諸如:情緒上多為沮喪、易怒、或執著於某一想法,無法自我突破,有人有形容自己好像腦袋打結,常認為遇到工作瓶頸。容易因為不滿意自己所發生的事以及感受,而對自己有低落的自我感。工作秏竭的人常說自己有無力感或是對生活情境感到悲觀、工作動機低落,這種負面感覺一般來說會阻礙了個人在工作中發生改變或前進的可能性。而此生活滿意度的降低,是由於從工作得來的心理回饋或是家庭與工作雙重壓力累積無法平衡問題所帶來的。
可觀察到的行為改變包括獨處時間增加,沒有辦法或是意願恢復先前原有的工作效率、對個案或同事生氣、容易用一種不認輸的姿態說:「我可以自己來」的態度行動,然後跟其他的伙伴益形疏離,晚上還會做有關壓力的惡夢而干擾睡眠。有學者歸納越有理想完美主義性格的人格特質,更可能經歷此症狀。耗竭來自理想的幻滅,經歷理想幻滅有四個階段,包括(1)熱忱期,(2)停滯期,(3)挫折期,及(4)冷漠期。
有秏竭症狀的人在他的生活圈裏,他/她的同仁、伴侶、朋友、或小孩會抱怨被冷落,也可能責怪當事人不合群。更重大的改變是:他/她也可能因為自責與內疚而會主動拋棄這些夥伴或家庭關係,常讓身邊人不解感到困惑。如果沒有協助人員幫助他能說出自己的需求,有機會處理內在壓力或挫折感、甚至是自我要求完美主義傾向所帶來的焦慮,常會導致當事人與家人關係因誤解而缺乏溝通,造成破裂局面。
適度尋求專業心理人員協助,避免悲劇、關係創傷或是過勞
適度尋求心理諮商師或諮詢師協助討論,若是有專業心理人員介入協助幫助當事人診斷,協助與家人、工作同仁的溝通,降低別人無法了解其處境的困惑,否則當事人常造成誤會或爭執衝突,關係的緊張。有些人會採取更加投入工作,不知如何放鬆,因而造成過勞悲劇。
此外,有一些原則可以幫助壓力或挫折過大導致心理耗竭度過情緒低潮,例如:
1.暫停原則
(1)低潮或無力感的情緒或感覺來襲時,暫停作重大決定,因為此時的大腦偏向非理性思考,容易做出錯誤決策。
(2)身邊人或家人可以提醒當事人,不要在情緒低潮時對挫折情境、事件做過度推論。
2.區隔原則,可以練習縮小挫折感
(1)幫助自己跳脫原有的情境,用時間和空間將自己的挫折來源區隔開,例如善用休假,先跳開挫折情境一陣子,出去旅遊或是運動。
?
(2)檢視生活是否充滿某一單一面向,例如只有工作沒有其它娛樂生活、家庭生活,練習規劃將生活圈區隔為工作區、家人親子區、娛樂區或興趣活動區等,這樣可以縮小某一單一挫折感的擴大,不執著於人生低潮點。
處理壓力的方式
- 一.提昇社會支持度:
與家人朋友相聚,改善關係,得到心理認同與支持,學習人生多元角色。適度卸下單一角色的心理狀態。還可以找朋友吐苦水、聊天,可以由社會關係得到心理紓解。
- 二.進行自我放鬆訓練:
練習放慢呼吸吐納、靜坐放空、練瑜珈、太極、氣功、舞蹈等。
- 三.規律運動,例如跑步、打球或體力勞動:
適度運動可以平衡中樞神經系統、身體勞動有助情緒平衡。
- 四.善待自己:
吃、喝、玩、樂各種社交生活面向可以轉換意念,同時轉換低潮情緒,讓自己恢復可以休息的狀態。
- 五.投入興趣、活出自己的生命意義:
興趣是意義的支點,可以讓你跳脫壓力與執著,同時恢復與人交往的能力,避免陷在挫折感的狀態,壓力造成的挫折會讓認知功能窄化。
善用資源,平衡工作與家庭
近年來董氏基金會曾針對國人進行調查顯示,國人心理健康與情緒壓力的調查結果是:近乎每4人就有1人就有憂鬱情緒,需要專業的協助。而讓人感到壓力的生活事件,前四名為:1.「未來生涯發展」2.「成就表現」3.「與異性交往關係」4.「金錢」。因此,在有需要時也要善用心理專業人員資源,協助自己走出情緒或心靈風暴,以面對現代生活的各種兩難挑戰,平衡工作壓力與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