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情難尋的問題困擾著很多人,為什麼都找不到那個對的人?大家都說自己沒有設條件,只要求「處得來就好」、「感覺對就好」,偏偏這些看似沒有條件的需求,才是最難達到的條件。一般人對心中對象的要求往往會受原生家庭影響,父母是我們發展的第一段親密關係,也是我們看到的第一對伴侶,所以父母的形象和關係對擇偶的影響很大。雖然口裡說「沒有條件」,但是在我們的心裡早就有了類型。
我們在對方身上究竟看到的是什麼?為什麼會如此被吸引?這裡提供一個美國婚姻與家庭治療學者設計的心理測驗-回憶童年時的印象,越小越好:
1.影響較多的男性照顧者(通常是父親),他的優點是(A)(例如:體貼);
2.影響較多的女性照顧者(通常是母親),她的優點是(A);
3.影響較多的男性照顧者(通常是父親),他的缺點是(B)(例如:忙碌而疏忽我);
4.影響較多的女性照顧者(通常是母親),她的缺點是(B);
5.從小一直想要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是(C)(例如:鼓勵或注意);
6.小時候遇到挫折時你回應的方式是(D);
7.想到小時候美好的回憶時的感覺是(E)。
這當中就可以組合出如下的結果:
「我一直在尋找一個_B_的伴侶,他最好是_A_,能夠給我_C_,並讓我感到_E_,但我常會因為 _D_而使自己得不到理想中的親密關係。」
當中,(B)個性就是對你而言「致命的吸引力」,例如:(B)是暴力對待,很多人雖然會說「我不希望對象像爸爸、像媽媽那樣會暴力對待」,但是潛意識裡常會有「療傷」機制,嘴裡說不要,偏偏會喜歡上這樣的人,因為希望在未來的生活中得到好的結局,以療癒心中的傷口,陷入重蹈覆徹的困境。
為此,建議大家:(1)成為當時他所需要的父母或照顧/陪伴者(2)請停止自我攻擊,養成自我安慰與鼓勵的習慣。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害怕戀愛,有時是因害怕跟對方太靠近、曝露優缺點;害怕承諾,其實是因為不懂得什麼是承諾。承諾,就是不斷選擇跟同一個人在一起,就算在最糟的時期也一樣。有時候戀愛的過程中,是需要給彼此一點點時間去相處、去等待。有時你願意跨出一步時,你會發現對方也會跟著跨出,縱然發現對方可能只跨出四分之一步,也要能看到對方改變的部份,如此才能持續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