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vin望著電腦螢幕上該回的e-mail以及待辦清單,卻毫無動作,足足發呆將近半個小時,腦中想著要一鼓作氣的完成,卻提不起勁,他在這家公司三年多,完全沒有此經驗,於是思索著底出了什麼問題?想起上週末中午跟朋友聊到最近的狀況,當他說出是不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時,朋友還酸他,如果連你這種明日之星,總是可以在工作的前兩季就幾乎達成KPI的九成,還會感到工作壓力大,那我們這種一整年還不一定可以達9成的,豈不是壓力大到無法想像?
相較於Kevin狀況,Helen又是另一種狀況,她每天總有半個小時是將自己鎖在辦公室的廁所默默的流淚,想著自己不論多麼努力,永遠無法達成被設定的KPI。當回到辦公室,望著待處理清單,腦中便會閃過無數次砸毀電腦的畫面,甚至祈禱來個大停電可以不用工作,每個加班要離開辦公室的夜晚總會癱在椅子上,不停嘆氣的問,到底要如何才能達成KPI?
時序快進入四月,第一季即將結束,不少人有著Kevn或Helen的心情,如果我說,這兩個人都是因為壓力所造成的,相信很多人會無法置信,因為,表現優異的Kevin怎麼可能會有壓力?讓我來聊聊壓力及工作表現之間的關係。 心理學家
Yerkes與Dodson提出壓力與工作表現之間存在著一種倒U型關係,適度的壓力能夠使工作表現達到頂峰狀態,過小或過大的壓力都會使工作表現降低。換句話說,當壓力過大,就會如同Helen般呈現一種半放棄的狀態,因為,當我們開始經驗到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達成目標時,過大的挫折感將罩住我們,讓我們感覺到怎樣努力都沒有用;Kevin則剛好相反,因為太輕易達成目標,好似不用再特別努力,這樣毫無壓力,自然會失去工作的動力。觀看這兩個人的狀態都是受壓力而影響,卻出現不同的作用,不過,相同的是都有造成失去工作動力的狀態。此刻,面對即將到來的第二季,到底可以怎麼做?

我通常會建議大家,你需要花點時間做一些整理,可以利用以下幾個問題來幫助自己釐清。
(1) 第一季中,我到底完成哪些工作?
整理的第一步驟就是先將整年度需完成的工作條列出來,不論是專案或是日常例行公事都需列入,接著逐條檢視目前完成的狀況,並寫下完成率於條列的工作後。
(2) 完成的工作中,有哪些讓你有成就感?
仔細想想,這些工作(專案和例行公事)中的內容細節,以及你在工作中擔任哪些角色?是單純的執行者、專案管理者或支援者。不論在工作內容以及扮演的角色中,哪個部分讓你有成就感,請將所有想到的部份都記錄下來,因為這些是能讓你有持續打拼的動力。如果,完成的工作成果中找不到任何一個能讓你有成就感的部分,代表你對這份工作已經失去挑戰的熱情,可能就得需要重新設定目標。
(3) 完成的工作中,有哪些讓你有挫折感?
挫折感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你需要仔仔細細去回想,以及清清楚楚記錄下讓你有挫折感的經驗,並且看著所寫下的經驗,連續問自己三次「為什麼這會讓我有挫折感?」藉著自我對話,來釐清以及檢討工作的狀況;例如:當同事不願意支援時,會有很深的挫折感!然後問自己為什麼同事不願意支援時,會有挫折感?藉此可以抽絲剝繭聽聽內心的聲音,例如:因為,這樣會耗費很多時間,那為什麼耗費很多時間會有挫折感?因為,會感受到工作很沒效率,為什麼讓感受到工作很沒效率會有挫折感?因為會感覺自己工作中專業的不足。依照上述例子練習,可以知道,工作中讓自己最常感受到挫折感的是:單打獨鬥、工作沒有效率,以及工作上專業的不足,為了避免挫折感惡性循環,可以對症下藥的找尋解決方法。
(4) 工作的內容有沒有分配不均?
好好盤點一下工作中時間的分配比例,如果雜務已經佔據大部份的工作時間,甚至影響到真正必須處理的工作事項,那麼的確需要好好調整對於工作所分配的時間,畢竟耗費過多的心力在處理雜務,久了,必然會產生疲累感,也會慢慢消磨掉對這份工作的動力與熱情。
(5) 工作中有學到新的技能嗎?
當做一份工作已經到了上手且達成熟手時,往往會讓人陷入不知道還能再做些什麼的狀況,這也是人和機器人最不同的地方,因為,人有五感,需要透過不同的刺激,來產生動力。此刻熟手的你,可以問問自己是否還有其他目標?例如:能更有效率的處理工作,或擁有更進階的專業知識等等,讓自己可以維持熱情與動力工作。
(6) 第一季工作成果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嗎?對第二季有期許嗎?
透過以上的問題,大概能回答出對第一季的工作成果是否有達成預期,並整理出提升工作表現的助力及找出影響工作表現的阻力,此刻,你也需要問問自己對新的一季又有什麼期許?如果對於新的一季沒有任何期許,甚至無法想像未來的憧憬,此種現象是對於現在的工作,將不再有熱情的警訊,久了,會容易產生想離開的念頭。

舊的一季即將結束,新的一季又將到來,在這新舊交替時,希望大家都能有時間好好整理自己的情緒與狀態,整合這一切,往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