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有點害怕接觸媒體,因為病人已經接不完了!」三年前離開台大醫院,自己開業專職心理治療的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國內心理治療需求嚴重供不應求,來看他的病人都相當急切,沒有人是沒事聊聊天的,都迫切需要幫忙。
王浩威說,健保心理治療的給付為,每節(五十分鐘)只有一八○至四九五元新台幣,申報後還常被打回票,折算每次給付恐怕只有二百多元。醫院考量成本效益後,都不樂見精神科提供這項服務。久而久之,精神科醫師也多放棄這項專業。
儘管醫院不樂於提供心理治療,但病人需求愈來愈大,醫院高層也常推不掉有特殊關係的病人關說,以致有限的病人名額中,VIP就佔了大半。王浩威說,過去他手邊可能同時有十位當事人,其中公關或院長請託的就高達七、八人。這種情形讓他頗為無奈,後來乾脆開業專職心理治療。
王浩威說,中研院一份調查國人生活現況的研究顯示,台灣人尋求心理治療的比率很低,大概只有個位數,近年的調查發現比率上升一個百分點。他說,千萬不能小看一個百分點,因為台灣心理治療資源很少,這多出來的好幾萬或幾十萬人,到底去哪裡找心理醫師?
「大學的心理輔導中心根本預約不進去,排隊要等半年後!」王浩威說,大學的資源已算相對豐富,但心理諮商資源仍供不應求,其他族群更不用說。
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文榮光表示,台灣社會災難頻傳、壓力沉重,很多人亟需心理治療。可惜這項專業尚未建立,民眾紓解壓力的方法變成求神問卜、辟邪、驅厄、算命、坐禪、練氣功,甚至做SPA、按摩等。他說,這些另類治療不是不好,但濫用的結果很容易變成歛財詐騙。
據了解,心理治療收費沒有公定價格,都是病人和醫師訂定合約,一小時的收費從一千元至五千元,甚至更高的都有。
(記者張黎文 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第12版 民國91年8月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