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Johnson在1991年提出,親密關係的維繫單靠伴侶雙方的付出是不夠的,有時候還需要一些影響個人的外在力量,所以將親密關係中「承諾」細分為個人、規範與結構三種類型。謝文宜也在2005年開始注意到華人伴侶婚前承諾的研究經驗不同於西方社會,進而關注親密關係承諾行動執行意願,區分為積極與消極兩個面向。
結合謝文宜與曾秀雲的調查研究經驗,以及Johnson提出的概念。在這一份測驗中,你可以進一步從積極、消極、個人、規範與結構5個層面檢視目前關係承諾的輪廓。
參考資料
謝文宜(2005)。台灣未婚男女婚前承諾之影響因素。中華家政學刊,38,109-132。
謝文宜(2010)。男女婚前承諾之模式建構:以台北縣市為例。中華家政學刊,46,1-25。
謝文宜、曾秀雲(2009)。以投資模型驗證臺灣男女同志伴侶承諾維持。中華家政學刊,45,39-58。
Johnson, M. P. (1991). Commitment to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Warren H. Jones and Daniel Perlman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Volume 3 (pp. 117-143).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Johnson, M. P. (1999). Personal, moral, and structural commitment to relationships: Experiences of choice and constraint. In J. M. Adams & W. H. Jones (Eds.), 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 commitment and relationship stability (pp. 73-90). NY: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Johnson, M. P., Caughlin, J. P., & Huston, T. L. (1999).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 marital commitment: Personal, moral, and structural reasons to stay marrie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1(1), 160-177.
你的檢測結果
結果分析
認識自己是改變的開始,鼓勵你和伴侶可以透過閱讀書籍,思考整理,更理解自己在親密關係的需求,也鼓勵你和伴侶藉此討論彼此對於關係承諾的差異,更加認識彼此,也可以進一步跟對方共同討論如何改善承諾較低的面向,營造雙方都能安然自在的親密關係。
如果你或伴侶的關係承諾遇到了阻礙,或許這些阻礙可能跟伴侶有關,但可能來自於我們過往的經驗或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如果你願意,我們歡迎你使用華人心理治療與研究發展基金會的其他線上測驗,幫助你更加地了解自己,或是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也有心理諮商師可以提供你專業的諮詢與協助。